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,“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,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”。近年来,我国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流动、大融居的新特点,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生活、求学、就业、创业,参与城市建设、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。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,既是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场所和居住空间,也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。以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为抓手,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,是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着力点,也是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、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路径。
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度契合
建设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,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推动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、经济上相互依存、文化上相互借鉴、习俗上相互尊重、情感上相互亲近,促进各民族在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。它并非简单的“杂居共处”,而是要打破地域、民族、文化等界线,推动社区各族居民实现从“生人”到“熟人”再到“亲人”的转变,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谁也离不开谁”的互嵌格局。在互嵌式社区,从社区层面的邻里互助到城市层面的资源共享,从文化习俗的互鉴包容到公共事务的协同参与,各民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加深理解、凝聚共识,最终实现情感上的认同与心灵上的契合。
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求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其一,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,彰显城市发展为人民的根本立场;其二,质效并重的发展路径,以存量提质增效替代大规模增量扩张,推动城市功能与资源配置的深度调整与优化,不断提升发展能级;其三,系统协同的治理逻辑,通过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各方面要素,推动经济、文化、社会与环境等多个维度的系统优化,确保城市各功能区域的有机衔接和高效协同,提升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与可持续性。
互嵌式社区建设与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度契合,都要求实现“人的发展”与“城市进步”同频共振。从价值取向上看,二者都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,“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,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”。建设互嵌式社区,就是要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、有效的社区服务、丰富的社区活动,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。从实践上看,二者都追求“系统优化”。城市内涵式发展要求转变城市工作方法,更加注重统筹协调。而建设互嵌式社区也是一个多维度、深层次的系统工程,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嵌入空间规划、社区治理、文化建设等各环节。从目标上看,二者都服务于“高质量发展”。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,而通过建设互嵌式社区,能够激发各民族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,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撑和更持久的内生动力。
互嵌式社区建设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五个维度
在推动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,可通过促进空间、文化、经济、社会、心理等方面的互嵌,优化发展格局、凝聚发展合力、夯实发展基础,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。
空间互嵌,助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。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基本框架,直接影响资源配置、社会互动与文化交流。空间互嵌着眼于统筹社区公共资源配置、搭建交流平台、创设共享空间,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,鼓励支持在棚户区改造、易地搬迁、老旧小区更新、完整社区建设等工作中引导各族群众和谐融居,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公共空间,扩展各族群众日常交流互动的空间载体。这些重要举措,都有助于实现城市空间上的合理布局,为社会深度整合、资源高效配置和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提供保障。
文化互嵌,助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。文化互嵌的主要任务,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各族群众在城市共同空间交流互鉴、交融共生,在文化上相互尊重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借鉴,既培养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,又促使多元文化基因融入城市文脉肌理。同时,通过实施文明创建、公民道德建设、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,提升各族群众整体文明素质,在思想观念、精神情趣、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,为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筑牢根基。
经济互嵌,助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提升。经济互嵌以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着力点,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,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、共事兴业,建立起互通有无、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,有助于推动形成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,提高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。同时,随着多元业态深度交融,催生出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,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与依存度不断增强。经济互嵌促使劳动力市场多元化,各族群众凭借各自技能与优势,融入城市产业体系中,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城市经济结构调整,对于城市转变发展动力、实现特色发展有重要意义。
社会互嵌,助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。社会互嵌以加强基层治理、落实惠民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为着力点,促进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、履行义务,构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,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、共建共享、共事共乐,营造守望相助、携手共进的浓厚氛围。通过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,在基层治理中凝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合力的同时,又能够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兼顾各族群众的个性化需求,实现均等化与个性化的平衡,进而推动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让各族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。
心理互嵌,助力各族群众增强归属感。心理互嵌注重强化思想引领,引导各族群众深化对各民族血脉相融、信念相同、文化相通、经济相依、情感相亲的认识和认同。通过在社区公共服务、社会救助、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均等化服务,让平等、团结、互助、尊重、信任、宽容等成为大家共同遵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,拉近彼此心理距离,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,从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有力推动城市繁荣与发展。
互嵌式社区建设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实践路径
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与布局。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,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。要加强顶层设计,注重统筹协调,强化城市社区规划指导工作,制定互嵌式社区建设标准,将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、建设、管理,坚持人口、产业、城镇、交通一体规划,优化配置公共资源,不断提高空间使用效率。要充分考虑民族人口分布,打造学习教育、文化交流、特色街区等功能性共享场所,拓展各族群众日常交流互动的空间载体。优化公共交通、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,提升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与互动的便利度,形成城市生活的“多点互联”。
推动各民族共担发展责任。整合各类资源和力量服务社区建设,提升城市治理水平,推动各民族共同承担城市发展责任,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格局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搭建多层次协商议事平台,广泛听取各族群众意见,确保城市发展决策体现各方智慧,成为凝聚共识的纽带。组织引导各族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,积极参加公益项目,开展志愿服务与帮扶活动,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责任联结,增强对城市发展的使命感。支持各族群众通过技术共享、市场联动,在经济发展中共同进步、共担风险,形成经济发展共同体。
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构建各民族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保障体系,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出台就业创业专项扶持ld体育中国官方网站,通过减免税收、提供小额信贷、开展创业培训等举措,提高各族群众就业创业的积极性与竞争力。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,针对跨区域流动的各族群众,要完善住房、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,夯实安居乐业基础。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,以法律手段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,通过制度创新、机制优化、技术应用等,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科学性、规范性和有效性。加强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,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,让高效治理、便捷服务、精准帮扶为各族群众可感可及。
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。城市是文化发展的空间,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。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、中华文化讲堂等活动,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“五个认同”。赓续城市历史文脉,举办历史文化传承展示体验活动,鼓励各族群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打造、历史文物保护、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开发。丰富文化传承载体,建设文化展示中心、城市博物馆、文化广场等,通过开展特色民俗节庆、艺术展演等活动,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,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,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。(汤渊)
(作者单位: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)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
是否“确认”跳转到登录页?